跳到主要内容
文化建筑

是街巷还是厂房?它最终成了一座记忆馆……

作者: 2024-04-03暂无评论

青砖灰瓦的精巧民居与身形庞大的废弃厂房,原本两种格格不入的建筑,却同时出现在南京老城南门东这片历史街区中。一段被渐忘的生活缩影,一个被熟知的工业印记,建筑师以一个“立体街巷”的概念手法,将其巧妙融合。

金陵美术馆的前身是一个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厂房——原南京色织厂,坐落在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南地区,为青砖灰瓦的小尺度传统民居所环绕。金陵美术馆属于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的“一院两馆”旧厂改造项目,由当代著名建筑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主持设计。该项目共包括三部分——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和老城南记忆馆。金陵美术馆属于项目主体部分。金陵美术馆作为整个老城南艺术创意区域的“催化剂”与“发动机”,带动门东乃至整个南京老城南区域复苏有着重要的意义。

Part 1

文脉:传统肌理中的工业尺度消解

“历史的闯入者”

在层层叠叠的屋檐下,我们本可以毫无遮拦的看到最远处天边那一道夕阳的余晖,但却被披上历史铬黄烙印的色染厂打断了完整的红色天际线。

破坏了历史街区环境的色织厂

金陵美术馆矗立在南京老城南的历史风貌街区,在南京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是古南京传统文化精髓的实体缩影。老城南始建于六朝,复兴于南唐,经宋、元、明、清、民国,历十四朝至今,是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人口稠密,商业、手工业及居住发达,素有“十里秦淮、金粉之地”之称,见证了南京城市近两千年的全部发展历程。

南京中华门城堡

在这里,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堡——中华门就与色织厂毗邻,周边环绕着城墙、秦淮河、贡院、夫子庙等重要历史遗存。

南京老城南

在这里小尺度的传统民居有着犹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生活,水天相接般的意境,比肩而立的建筑,淡如水墨的色彩,密织如网的街巷,层层叠叠的院落,山水相济的街区,引人入胜的园林。

金陵美术馆周边

传统的民宅密密麻麻的驻守在属于他们的土地里,小尺度的体量,青灰坡屋顶都是历史的印记,而色织厂大尺度的体量如此突兀地存在于在深几许的老宅与街道中,俨然成为了一个历史的闯入者。

小肌理中闯入的大尺度

“释疑:谦和的消隐”

建筑师通过精心组织空间,将立体街巷的概念引入建筑内部,这些传统街道空间模糊而确凿的片段被重新组织起来,工厂作为记忆的载体许诺了这样一个空间氛围的真实性;在工业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植入一层半透明表皮,巧妙地调和了两类不同遗产的相互关系,修补了传统街区的历史肌理,建筑由此开始。

艺术展品般的城市客厅

设计是这样展开的:通过精心组织空间,将传统街巷延伸至老工业建筑内部,这些传统街道空间模糊而确凿的片段被重新组织起来,大尺度在传统小肌理中的异质化被转化为一种新的垂直方向展开的传统街巷空间,打通原先封闭的历史街区,形成一个迷人开放的城市艺术广场,增进了传统街区的活力。

尺度调整的垂直策略

尺度调整的水平策略

丰富的空间层次使得庞大体量的色织厂在空间中消隐融合于周边的小尺度传统民宅中

Part 2

空间:“保留”与“拆除”,“延续”与“创新”

“保留”

色染厂建筑1、2、3号厂房布局关系、相互位置仍然完整地保留下来,1号厂房东西向坐落北侧,2、3号厂房南北向并列于1号厂房南侧,东西端部与1号厂房相对齐平。

1号厂房首层7.5m的较大层高,建筑整体3层空间;2号厂房为一层锯齿形空间;3号厂房则为常规层高4层空间,最终整体高度两者相当。

“拆除”

色染厂建筑1号厂房与2、3号厂房之间附属连接空间完整拆除,明确三者之间的独立关系。

色染厂建筑1号厂房南侧端部第一跨横向梁拆除,打破原有结构空间。

色染厂建筑1、2、3号厂房互相对应位置墙体进行开洞拆除,让原本三座紧靠在一起却相互独立的厂房之间有联系,发生了关系,形成一个“大”美术体的空间概念。

“延续”

色染厂建筑1号厂房原始匀质柱网空间延续使用,调整展墙的布局及方式,转换空间为有节奏变化的展厅空间。

色染厂建筑2号厂房原始单一的锯齿形重复空间延续使用,调整空间开敞度,转换空间为独立、完全开放的展厅空间,并与1号、3号厂房相通连接。

改造前

改造后

色染厂建筑3号厂房原始匀质柱网空间延续使用,调整空间墙体的布局及方式,转换空间为有大小变化、集中与分散区别的功能空间。

“创新”

色染厂建筑1号厂房南侧端部第一跨空间形成通高开幕大厅空间,在空间尺度上与周边展示空间拉开差距,形成艺术空间感受变化,给美术馆提供超尺度艺术活动空间要求,同时空间本身亦成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载体。

色染厂建筑1号厂房外部南侧拆除夹缝空间,以直通三层的大扶梯为方式的通高空间呈现,给予艺术参观者非常规的流线体验,同时,此处的通高垂直交通空间亦是链接2号厂房、3号厂房的水平交通核心空间,起到了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的巧妙转换、联系。

原始厂房外立面改造设计的穿孔金属板形成的各类型内凹空间,提供了美术馆各种功能空间的可能性与机会。如入口门厅,咖啡茶座,观景平台,街巷延伸,展示窗口,艺术宣传等。

Part 3

材料:以“工业厂房”为起点,以“工业材料”为终点

建筑师将工业建筑和传统肌理之间的矛盾作为当代美术馆表皮设计的机会。通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植入一层半透明表皮,消解了庞大突兀的建筑体量,铝板的细部修补了工业遗产与传统南京砖墙和瓦片的肌理。同时,模数化的处理与传统立体街巷语言同构,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现场的干预。

美术馆的金属表皮像是电影屏幕,它接受着南京老城环境与记忆的投影。设计师选择金属材料源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是拒绝直接使用历史的材料。在某种程度上,用历史的材料跟工艺就意味着是造假的。第二是策略性的问题。在工期比较紧的情况下,如果要让建筑的完成度较高,在技术选择上必须要有一个可操作的方式。金属板的可操控性最强的,工业量产的标准单元有效地减少了现场操作、降低制造成本。

肌理:传统的现代延续

穿孔金属板材料带来了丰富的建筑表情,它在不同天气和光线环境下反射出微妙差异的色调,而几种不同的打孔方式所产生的肌理和半透明效果,则让整个建筑虚体同时呈现出坚硬和柔软的视觉特征。在光线的作用下,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美术馆的颜色与气质截然不同。

此外,建筑立面仿佛是对江南民居的屋顶景观在垂直方向的抽象重现,类似画家吴冠中的绘画作品——这也正契合了设计者的起思原初,尤值雨季之时,建筑与古屋在雨水浸淋后,融合出的江南水墨般俊秀灵逸之美。

通过精心设计的与传统砖瓦肌理一致的金属打孔板的应用,在工业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植入一层半透明表皮,巧妙地调和了两类不同遗产的相互关系,修补了传统街区的历史肌理。在它与老房子间,你可以任意构图,无论怎样都是美的,分不清是它陪衬了老房子,还是老房子应和了建筑,不得不说现代材料已将传统肌理演绎的美轮美奂。

立面穿孔铝板与周边历史建筑肌理关系

模数:水乡的平面构成

美术馆的表皮形式,是工业材料模数化、工厂预制和传统建构碰撞与对话的结果。建筑改造主要材料选择工业穿孔铝板,工业量产、模数化、标准单元,不仅减少现场操作和降低成本,还通过模数化形成了新的立面语言,形成了平面构成的效果。通过模数化形式语言,消隐了突兀的工业厂房体量,并将江南水乡“立体街巷”的概念有韵律地呈现于立面之上。

金陵美术馆设计改造的探索与研究,再现了再利用设计中务实、明晰与创意的具体手法与思维方式,除本文涉及的文脉、空间、材料探索外,金陵美术馆设计改造在场所、建构、生活、想象等诸多方面以及更多设计中的空间精神仍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发表评论

  • 有问题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