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谈

“ 如恩 ”办公空间理念谈

作者: 2021-09-282021年11月28日暂无评论
 本图为designboom版权所有

设计邦联合世界办公家具领航者HAWORTH,就现代办公环境和新型工作方式的未来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

深入报道。在如何将办公空间从传统的静态模式,转变为更加具有活力和模块化形式的问题上,HAWORTH带来了许多富有先知卓见的答案。

在这次的第八篇系列文章中,我们对位于上海和伦敦的“

如恩设计研究室” (neri & hu design and research office )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这家跨界设计研究室一直致力于全球建筑学科、室内设计、总体规划和产品研发等领域的工作。凭借自己的作品,郭锡恩与胡如珊打破了建筑的传统边界。两人将焦点集中于每座空间中的独特功能与环境,在构建环境与用户间代入一种充满变化的互动过程,从而避免了单一而固定的形式感。在连续引领完成了若干办公建筑项目,推出大量专注于办公功能的家具产品之后,designboom与两位“如恩”设计师坐在一起,就他们对于自己的创意实践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两个人对于未来办公环境的转变方向展开讨论。

 

designboom(以下简称DB):你们已经完成了不少办公方面的项目。这些空间的设计理念是如何随着科技发展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的?办公环境是不是早已不再是一种单一固定的空间了呢?

 

胡如珊:我们自己同样也有这种感觉,办公空间正在发生一种非常大的转变,我觉得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人们已经厌倦了在一种非常正式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当然,它们还是会带有很强的行业性——如果你在一家法律事务所,或者是一家更为保守的银行办公室,那么你的确仍然需要在里面塞满各种家具,仍然需那种十分正式的装潢和室内环境。但是对于大多数就职于高科技类型公司的人们来说,我想他们中的大部分更希望在一种更加随意的空间里工作;而他们也更希望能再家里工作。不是说要让他们真的回到家里工作,而是可以把他们的工作环境变成一种家的感觉,而这仅仅需要让办公室变得更加灵活,更加舒适,让人累了时可以躺在椅子上休息。这同时也意味着给他们带来一种在过去传统办公桌前就座时所不具有的移动性。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02
“如恩”设计的“flamingo上海办公室”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03
“flamingo上海办公室”里的多层空间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04
设计让人们在感到一种隐蔽的同时,又显得十分引人注目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05
玻璃隔断的使用为空间营造出一种窥探与观察的气氛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designboom:你们认为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对于人体工学的要求是否也随之有了变化?

 

郭锡恩:灵活性非常重要,即使是对于家具本身的形态来说。

 

胡如珊:如果回头看一下人体工学的产生与发展……这么说吧,如果看一下出自某位建筑师之手的建筑作品:当我还在学校上学时,我们画图用的还是铅笔、平行尺和三角尺;那种在期限结束前连续两三天一住不住地在桌前工作的那种姿势,那种在绘图桌前一动不动的坐姿;那种人体工学的设定与今天在一台电脑前绘图的感觉截然不同。说不定以后还会改变,从我们现在电脑桌上绘图的情况变成其他别的什么情况。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人们可以在平板电脑上绘制一些草图,然后再把它转变成绘画或者图纸什么的。所以我对因为科技而产生的变化考虑过很多。此外,它还将改变我们的身体如何对绘图在科技方面的需要做出反应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说,未来的发展如何,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各方面所需要做出的改变究竟如何。

 

郭锡恩:我们在科隆家具展上展示的“das haus”项目,让我们明白了如果要对将来做出一番思考,必须要先回眸过去。在过去的时候,人们常常不这样做,他们在考虑未来时常常不会回头。如果你无视过去,你也就看不到过去的失败。当然,过去也有很多了不起的作品都与研究很有关系,因为有些东西在过去就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所以我们在为科隆设计的装置中,把人们带回了那条头脑中存储旧时记忆的小道。站在过去的角度,我们可以展望未来,因为即使到了世界末日,无论科技怎样改变,人类的状态始终不变。我们用眼睛看,用鼻子闻这样的基本感觉应该得到强调;如果我们不这样做的话,那我们所做的那些过于强调科技等元素的新东西就会失败。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07
“香港大学上海研究中心”的设计满足了各种功能上的需要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08
“玻璃隔挡”保证了研究中心视觉上的开阔性,同时也保持了一定的私密感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09
宽阔的空间为员工间的协同合作提供了最为理想的条件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designboom:办公空间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在未来的五年内,你们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定义和看待它们?

 

胡如珊:在我个人看来,这种发展与趋势正在变得越来越自然起来。就像锡恩刚才说过的那样,也许只有当我们回眼过去,才会看清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预测。我刚才一直在想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还有刚才那几个有关人体工学的问题……我觉得在人类试图变为机器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我是说,经过大批量的产品生产,以及对产量越来越高的需求,人类的创造过程也正在变得像机器一样。可一旦我们能够创造,创造能够代替我们工作的机器,让机器去做那些本该由我们完成的工作,那我们就能重新变回人类,变得更加富有创意,不断地改变和创新,而不是漫无止境的重复劳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总坐在电脑或绘图桌前,像机器一样不停工作,而是可以带上一台笔记本,坐在树下,想入非非,“白日做梦”。我希望未来的工作方式能够像我期望的那样,重新回到自然,这样人们就可以像在花园里一样进行工作。我们的办公空间会变得更有家的感觉,它有厨房,有卧室,有客厅,还有洗手间,一切都跟家里一样。

 

郭锡恩: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倒没有如珊那么怀旧,但我认为办公空间的未来关乎于对于部落精神的一种追溯,那时的洞穴里是没有客厅或餐厅这种明显划分的。一切都关乎于居住。就像如珊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回到过去,回到自然之中,回到更加具有地方或教区色彩的东西上去,而同时又要强调一种全球性的观点。 现在当我们看到一件产品时,根本无法判断它到底来自哪里,它的根源到底来自于中国还是印度;而它究竟是不是一件可持续产品,究竟是出自孩子还是成人之手,则根本无从判断。但如今我们有了科技,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在不至于让产品变得过于商业,过于昂贵,过于快速的情况下,将一切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有能力有机会接触到产品真正的根源,我们仍然可以让它们保持相当的产量。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11
“如恩”为de la espada 设计的“tray desk”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designboom: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客户时,你们是如何把两地的文化融入到设计理念之中的?对于他们的思想和工作理念上的多样性,你们又是如何适应的?

 

郭锡恩:有趣的是我们的确有不少全球性的项目。巴西的项目,迈阿密的项目,里斯本,伦敦,新加坡和吉隆坡的项目,我们的项目遍布各地。每个城市间都有不少细微的差别。对于我们这些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对待自己时要显得诚实。我觉得对如恩设计来说,我们并不需要什么一种固定的特征或风格。人们常常说,如珊,锡恩,你们的很多作品看上去都不太一样,我觉得这对我们是一种莫大的赞美。我们刚刚与peter zumthor一起合作了许多项目,在他的许多作品之中,都可以看到相互间明显的区别。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我深信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需要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中找寻最为真实的含义。但如今要实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我们常常要理解每一位客户的不同需要,更不用说其中涉及到文化性的方面,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但我认为,如果花上一些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一定会让我们的作品更加美好。

neri-hu-design-and-research-office-interview-设计邦-13
“如恩”设计的“drape文书桌”
图片由“如恩设计研究室”提供

▎转载From设计邦

发表评论

  • 有问题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