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访谈

设计邦专访王千睿:浅谈设计教育

作者: 2021-09-282021年11月28日暂无评论

他从保时捷的车体设计转换到了家居设计,而现在是学校的教学者。他带着业界的责任来到学界,他说并没有把产业的经验全部传给学生,因为他们还不能够完全接受。他是王千睿,是台湾师范大学设计系教授,同时也是Qisda公司首席创意顾问。 对于设计教育他有哪些话要说呢?

采访2

Designboom设计邦:您觉得德国的设计与中国的设计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王千睿:德国设计的经验比较长久,设计在德国的整个产业来讲,或者说地位相对不太一样,设计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点在我们国内可能还有一个相对发展的空间,因为他们觉得工程方面做得非常的好,这个是非常有价值的,地位是不同的,但是反而这些工程师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他们反而觉得设计的角色才更重要,因为工程的东西是0跟1,它可以知道对或错,但是设计是0到1中间,有那么多的灰度,所以怎么做会得到市场的青睐,怎么能打动客户,这是是他们觉得更抽象,是无法掌握的,所以我们看到像欧洲德国,他们很多像汽车公司的代言,反而都是首席设计师,所以这个部分可能在国内我们很希望哪一天也可以像他们这样有一个地位或角色。当然在德国甚至包含在欧美,其实像这些的大型公司,他们对设计的需求是相对很大的,因为他能够帮企业去找到一个未来的价值和转型的方向。所以现在这个现象我们国内很多企业都有面临到这个部分,怎么去提升我们的竞争力,所以我觉得设计要有的角色也应该要慢慢受到重视。当然我觉得他们的经验比较长久,所以他们会变成设计的角色,不是只在造型或解决方式上面,它是战略,还有很多角色甚至规划一个未来,所以在这个部分他们扮演的角色相对比较不同,我们在这个部分可能还 要在慢慢去累积,不管是对于整个社会的一个观念,还有包含我们设计师自己在专业能力上面,有很多都要一起去提升。

Designboom设计邦:我们一谈到德国的设计就会想到包豪斯,那您觉得我们学习包豪斯的这种方式是正确的吗?

王千睿:我觉得它是一个过程,但是包豪斯已经算历史了,现在设计的定位又不太一样了。因为整个科技在改变,所以像现在的用户体验啊,可能以前包豪斯是没有考虑过这些的,但是有些观念是一致的。形跟机能之间怎么去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然后彼此就变得有它的不可取代性,那就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因为他的整个设计跟它的功能是互相呼应的,所以没有这样的功能就没有这样的设计,没有这个设计就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功能。同样这样的观念不管在体验上,在很多方面其实都是可以被一起共用的,所以我觉得观念上面是可以被延续的。但有些做法,因为以前跟现在不太相同了,所以包含说以前包豪斯所扮演的设计的角色,对于企业、产业、战略、对于规划未来,可能比重没有那么高。但是在未来我们可能在整个产业的发展里面,设计所扮演这一部分就相对越来越大。让设计师有个想法就是我们要怎么看未来,也因此可以有些想法有自己的专利,未来才可能成为设计界有主导地位的角色。所以未来中国在整个世界上开始有些主导性的时候我们可能要比他们跳的更前面一步,开始去看未来,怎么通过设计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个变得是我们慢慢要去培养的,也要慢慢有这样一个使命。

Designboom设计邦:柳老师也谈到要做好工业设计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那我们也了解到,目前的工业设计大部分还是注重于外观设计,您也提到要回归人本,但目前的工业设计师并没能真正做到这一点,那是什么原因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呢?

王千睿:我觉得可能跟生活历练也有关系,如果生活历练不够多,可能看到的设计就是结果、表现,但事实上这些成功或者比较好的设计其实它背后很多人文的思维在里面,这种人文思维的东西,为什么会让人家感动?其实是它能够去契合能打动人心的这部分,这种就必要要站着人本的角度来考量,不管是就造型美感经验来讲,就整个用户体验来讲,才能够真正去契合,当然这跟历练有关,越多的生活历练,越多的经验,就相对会对这部分做的越来越成熟。

Designboom设计邦:现在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老师希望他们回归人本,但在学生的理解中,回归人本就等同于用户体验,所以他们会着手研究人机工程学或者直接做材料方面的革新。这样的理解是正确的吗?

王千睿:不完全是正确的,以那还只是停留在工程的部分,因为我们比较容易解决的大部分都在工程,因为工程是我们容易看的到的,就像我们在教育的时间也一样。我发现如果你要去教一个软件怎么去使用,这个比较容易, 但是如果去教你如何把一个东西变的美,这就相对变的很抽象,所以这个是最难的部分,同样在整个学习过程里面也是一样的,那从人因,从材料这个部分去着手,相对比较是明显有个成绩的,但是从另外这个部分,从探索人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渴望,需求那相对就抽象了,所以我现在在学校,台湾的大学也是一样,对于设计来讲产学落差都不小,因为量化比较好统计,所以我们也试着说要让学生除了量化的研究,怎么去做值化的研究,怎么去探索量化之后所呈现出的问题的背后真正的原因,因为看出来统计是这样的,但是背后不一定是这样的,就像柳老师提到的,是不是眼见为凭?不一定,很多背后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就是值化里面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到一下因素的时候那我们所考量的解决方式就不太一样了。那这个部分就是说让一般的学习能不能有一个同理心,因为这件事情会比较难。当我们所要设计的那个东西的受众不一定全部都是跟我们同样年纪的,跟我们同样的生活经验的,也许我们要去设计小孩子的,也许我们要设计农村的,也许是为一些老人设计,所以我们没有同理心去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的话,那我们的设计就不见得那么到位。

Designboom设计邦:那您觉得您接受的德国的教育理念和我们国内的设计教育理念有怎样的区别?

王千睿:我觉得不只是大学,他们整个过程都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国内的高中大学的这样的经历还是蛮辛苦的。在德国虽然也要上大学,但其实他们一到大学的时候,他们很清楚他们要什么,虽然他们只是大学一年级,但他们本身就会一些木工什么的了。欧美的部分他们看起来初中高中没有我们来的那么紧张,但是他们其实是在试着探索自己的兴趣,试着探索他们接触的各种领域,所以到大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差异。因为他们已经有一些接触,所以他们很多想法跟我们会不太相同。因为国内的教育都是考试上来的,所以我们习惯有标准答案,但是在德国他们强调的是你独立思考,你怎样有自己的想法。中国人会讲情理法,德国刚好相反是法理情,他们会就事论事,比较理性。所以不管你是老板,教授,只要你有想法,你可以去跟他们辩证。但在我们国内这部分就会弱一些,大家可能还比较注重讲“伦理道德”。观念上就不太一样,像德国哲学也很强,因为他们善于去思考,他们会一直训练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有些自主的想法,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在这个部分还要有改善的空间。

Designboom设计邦:您会鼓励在校的大学生去参加各种奖项吗?

王千睿:我会觉得鼓励但是不要太在意。我们参加那么多,是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对于中国人到底会不会做设计是有疑问的,好像只要外国人会做设计一样,他长那个样子即使他本来在加油站工作的都觉得比我们会做设计,所以他们会怀疑我们的设计能力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们必须去证明,证明不只是说在企业内部,还要在对外的一些营销上面,都必须去证明说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能力,所以那时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我们必须去参加一些比赛。我们透过这些奖项来对自己内部的肯定,在对营销市场上面来说,大家至少会知道我们得过这样的肯定,在国外市场上面大家也会比较认同我们,所以这个部分我觉得它有它的必要性。我也鼓励学生去参加是说它至少会让我们得到一些国际上的经验,人家得奖的是什么,我们至少做过了,之后就会知道怎么做才会比较好,知道我们哪来是需要加强的地方。但是我觉得也不用太过在意,因为现在奖项已经太多了,有点泛滥了。你可能会得IF,但是那个东西不一定会得红点,所以每个奖项都有它自己的评判标准,它的方向会不太一样。所以那个奖没得到并不代表你就被否定,只是说能够得到一些经验是好的,但是不用把它当成你生命的全部,如果在上学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经验我觉得不是坏事。

Designboom设计邦:您对即将要毕业的大学生,以及刚刚步入社会的工业设计师有怎样的建议呢?

王千睿:我的建议是要更多的接触人文的部分。因为设计很多都是跟人文有关的,除了你的生活历练以外还有人文的思考。不管是它的历史、它的哲学方面,都会让我们的设计更有深度。同时我比较建议我最后提到的观点,就是不是你要当最厉害的,而是怎么让自己无所取代,设计的范围那么多,我们怎么加入自己的兴趣或自己原本擅长的东西。未来都在讲整合,整合也就是跨领域的,怎么去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你只有无所取代,相对的大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有薪资就会不同。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大学刚毕业的薪资不见得多高,不管你多厉害,但真正决定的不是你专业能力多强,而是在于你能力的稀有性,因为您能力的稀有性相对的你的价值就会越高。
 

▎转载From设计邦

发表评论

  • 有问题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