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教育建筑

“5·12”灾后重建项目,孝泉民族小学

作者: 2024-04-16暂无评论

“5·12”汶川大地震使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的教学楼损毁,学校迫切需要重建。建设内容包括18个班的教学楼、各种活动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共8800m2

20170714_152113_023.jpg

思考

去孝泉之前,我们关于灾后重建已经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重建对于灾区是一种跳跃式发展,因为大量资金、技术、意识由外部引入将使突然加速当地现代化的进程,那么重建对地区传统采取什么态度?是大刀阔斧的焕然一新还是谨慎延续空间和生活的记忆?直接由对口援建地区输入的工人、材料和建造手段会让灾区原来的地域特征消失吗?本地人会积极参与到重建中,还是仅仅只是接受重建的结果?另外重建对效率的迫切需要必然会导致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成为主导,这是否会导致重建的千篇一律而丧失多样性,就如当年的唐山。

20170714_152113_020.jpg

空间

传统的学校由于老师少学生多往往是以管理的便利为核心来考虑建筑格局,这样往往形成集体性、监狱式的空间。我们在考虑空间时,则更多地从儿童个性的视角出发,尝试通过创造多样的、分散的和有趣的建筑空间去鼓励小学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因为小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

20170714_152113_026.jpg

20170714_152113_025.jpg

多样,分散的空间

设计将校园按照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特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普通分班教室区、音乐美术等多功能教室群和室外运动场。给课内课外的多种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

20170714_152113_033.jpg

教室

20170714_152113_021.jpg

室外运动场

我们没有把学校仅仅视为一个建筑,而是将校园理解为一个微型城市,它微缩了一个学生和老师的小社会。设计因此营造出许多类似于城市空间的场所:街巷、广场、庭院、台阶等,这些多样化的场所一方面给小学生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有趣的空间体验,试图激发小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去释放个性。

20121025042452766.jpg

街巷

20170714_152113_027.jpg

庭院

20170714_152113_028.jpg

台阶

建造

与大量援建项目直接由外地输入工人、材料、技术不同,我们在这个项目上致力于实现一个高度本地化的建筑过程。回应本地气候,对本地材料、工艺的充分利用,采用本地适宜的建造手段等构成了建造的核心内容。

20170714_152113_031.jpg

对本地材料的利用

20170714_152113_022.jpg

20170714_152113_024.jpg

20170714_152113_029.jpg

图纸

20170714_152113_034.jpg

草图 项目区位图

20170714_152113_036.jpg

20170714_152113_037.jpg

剖面图

20170714_152113_035.jpg

模型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孝泉民族小学

设计者:华黎 / TAO迹·建筑事务所

设计团队:华黎、朱志远、姜楠、李国发、孔德生

施工单位:四川华西鲁艺建筑工程公司

设计类别:教学楼、多功能教室群、办公、学生宿舍、食堂等

项目地点:四川德阳孝泉镇

建筑面积: 8900m2

重建社会捐助方:江苏太仓红十字会,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四川项目援建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108基金,侨爱协会,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

设计时间:2008—2009年

建造时间:2009—2010年

文:华黎

摄影:姚力、舒赫、华黎

发表评论

  • 有问题加我微信